从电器、信息、科教,到金融、医药、物流等多个领域,志高身影无处不在。但现实却是,各类副业要么无疾而终,要么一地鸡毛。在很多场合,创始人李兴浩提到,志高最大的风险可能就是自己。
重要提醒!!!为防失联,请“星标”我们!进入无冕财经公众号,点击右上角“...”,再“设为星标”,以便您及时接收每篇推送~
8月下旬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报道,作为建筑装饰企业深装总股东之一的李兴浩,此前被公安机关控制,或涉“挪用资金”的刑事案件。
如今,志高已没什么存在感,但曾经,它却是对格力、美的和海尔等空调巨头而言,都绕不开的可怕对手。
2010年,志高登陆港交所的第二年,是李兴浩最辉煌的一年。那一年,志高销量赶超海尔,跻身行业前三。有人说他是暴发户,他淡淡地回应:
而且,他还升级目标:要超越格力,成为中国空调业的“冠军”,并多次公开叫板:
他宣称,要做“世界上最好的空调”,要十年内做到1000亿销售额,要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。
现年59岁的李兴浩,如今的家电之都广东佛山南海人,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,算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甩掉锄头,拿起算盘,创业经商的企业家。
创办志高空调之前,他已卖过冰棍,开过制衣、塑料、五金、电子电器等各种小型工厂,几乎是什么买卖都做,用他后来的回忆是:
一个经典的例子是,他有次去五金店买东西,听到有人来买钻子,但店主没货了,竟直接对买钻子的说“我的店里有,你要多少?”然后骑车去广州“代购”转卖,线年,开酒楼的李兴浩,因为空调总坏,维修费就要1000元。图省钱又想赚钱的李兴浩,索性自己开了个维修铺,自此与空调行业结缘。
只是总做小生意,赚不来大钱。1993年10月,一个中国台湾老板问他有没有兴趣做空调。李兴浩没有一点犹豫,“贪小便宜不能做企业家,贪大就可以,这是梦想。”
这一年,美的和海尔刚刚上市,董明珠以5000万销售额奠定在格力的江湖地位。李兴浩与台商各出600万元合资成立志高空调厂,决心大干一场。
是杯毒药,也要喝下去志高投产的第三天,前所未有的空调价格大战爆发。科龙空调宣布,直接降价1000元。
志高被迫调价到2980元,可一台空调的原材料成本就高达3600元。然而,“赔本儿甩卖”也没能换来市场。1994年,志高空调只卖出几千台,但李兴浩没有惊慌,他暗自发誓:
1995年春,全国各地空调经销商云集广东顺德订货会。李兴浩趁机大做广告造势,一些天津、北京的经销商开始寻上门来,忽忽悠悠中半推半就给了他订单。
你看看,我的市场已打开了,全年肯定能卖3万套,你们必须把配件价格给我降下来。”两边“忽悠”下,1995年志高空调竟卖出去1万多台,也因此得到了续命的机会。
此后,李兴浩还先后经历了台商撤资纠纷等困难,但都被他克服,并且靠着与经销商捆绑,快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渠道网络,以及除了压缩机外的所有配件厂,将自身成本大大降低。
当空调行业爆发式增长,构建了完整产业链和经销网络的志高,开始靠主动掀起价格战不断翻身,到2005年,其年销已达350万台,李兴浩也以18亿元身家登上胡润中国富豪榜。
当年12月,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,国家宣布了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、出口退税等政策,一贯善于把握机会的李兴浩,带领志高ALL in补贴重头戏的一级能效产品。
2009年6月1日,国家第一批高能效空调补贴推广目录上,志高中标数量达到112个,
是格力3倍多,美的11倍多,海尔的16倍,并以占比34%成为行业领头羊。借助大好势头,李兴浩还将志高带到香港成功上市,其业绩报告数据显示,仅从国家“节能惠民工程”中获得的补贴就高达2.336亿元,占全年净利润的74%。
第二年,志高继续强势表现,销量一鼓作气超越海尔,打破了国内空调业延续了近15年的前三强格局,也有了成为冠军的底气和勇气。
危机来了2011年9月2日,志高罕见地在广州举行全球客户商务大会,首次将供应商会议和经销商会议合并举行。但李兴浩宣布的却是:
志高2011年中报显示,公司上半年营收为55.294亿元,同比增幅达18.6%,看起来是不错的成绩,但相比格力和美的超400亿营收及超60%的增速,就显得太寒酸了。
更惨的是,志高还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:净利润亏损1331万元,也是行业头部里的“唯一亏损”企业。
国家补贴按下“暂停键”,被视为直接原因。刚刚强调要赶超格力,结果却被越拉越远,李兴浩决定发起一个更大的冲锋战。
他大胆提出,力争两年内把空调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制造周期,从半年压缩到45天。
并且,要与松下、三菱电机等上游供应商,及传统经销商、连锁大卖场,京东商城和苏宁易购等网络渠道商,建立“一体化产业价值链”,增速提效且抗风险。
一系列努力之下,2011年的志高实现盈利收入93.4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加10.3%,其中出口销售37.69亿元,同比增长13.6%,
但亏损却逐步扩大至7080万元。增收不增利表明,一系列举措并未取得预期效果。
军心不稳时,李兴浩却做了一个“反常”决定:2012年1月4日,宣布让郑祖义担任公司董事长,自己成为“幕后”的董事局主席。
李兴浩表示,15年前他就决定,志高集团产值超百亿后就隐退。2010年突破百亿大关后,让权年轻团队的人才战略,就开始部署。现在,是最后一步。
接棒者郑祖义是清华大学第一代制冷博士后,曾在格力、科龙摸爬滚打多年,长期担任志高常务副总裁,被李兴浩评价“是实现志高未来技术发展的策略目标的最佳人选”。
郑祖义上任一个月后,主导推出了“全球首款变频云空调系列”,主要特色却是“对用户家中的空调实施远程故障诊断和修复”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软件升级和网上报修。
志高对这个变频云空调起的调子极高,将其视为“颠覆传统空调”的杀手锏。2014年格力与成龙解约,志高更斥巨资请来成龙代言。其广告语“志高空调,掌握智能云核心科技”,也被指与“格力,掌握核心科技”极像。
李兴浩也不惜下场,“我们请成龙大哥来,就为了打破格力垄断,把志高打造成全国第一”,气得董明珠回怼:
“志高用的人,都是格力不要的人。”一番折腾,志高2014年营收92.332亿元,仅增长0.5%,亏损近6000万元。相应的,格力和美的都以每年增长200亿,相当于两个多志高规模的速度攀升。
坐不住的李兴浩,于2015年8月1日回归一线%,他们都说好难。所以我就亲自上阵,这不是他们做的不好,而是我可以做的更好。”
他将志高组织架构,由传统的“总部—总监—业务中心”三级管理,转为“总部—业务中心”两级管理,并全方面提升一线业务员营销权。
“进攻、进攻、再进攻!”理念下,志高国内十大事业部责任人主动递交“军令状”——约定2016年必须实现的销售目标,否则主动辞职。
李兴浩还推出志高财富宝App,让用户都能成为经销商;推出卖转租,在高校、政府等公共场所推出空调租赁服务;甚至计划“三年内向有车阶层赠送1000万台云空调”。
能想的办法都想了,李兴浩乐观估计,志高将很快重返前三甲、1000亿目标都不是梦。
但当这些办法一个个出来,情况反倒更糟糕了。2015年,志高仅实现盈利收入77.74亿元,不足格力空调的1/11,巨亏达6.9亿元。此后两年,志高业绩稍微“复苏”,但仍在百亿元徘徊,格力、美的空调营收却直超千亿。
2019年亏损逐步扩大至14亿元并直接引发志高退市。从此,志高再也没有醒来。
李兴浩在公司势头最好之时的2010年就偏离了初心,走上了歧途。2010年之前,他多次公开讲,要专注空调主业,不做到全球第一不罢休。包括2010年,也都还在强调,要走“先产品,后市场”战略,要扎扎实实做,十年后打败格力和美的。
但也就在2010年,他却跨界房地产,入股深装总。1983年成立的深装总,是中国最早从事建筑装饰的国企,曾承接广州白云机场、北京小米互联网产业园等大项目。2010年恰逢这家近30年历史的国企改制,李兴浩顺势入局,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和董事长。
他看中的,是“十二五”期间,国家和民间对机场、高铁、地铁、商业及旅游物业等基建投资力度不断加大,且上市前景丰厚。
“3年完成上市,5年产值达100亿元。”但身为外行的李兴浩,并未让深装总大展拳脚。到2015年,其营收也不过21.66亿元,即便如此,李兴浩还是努力实现了半个目标,于2016年将其在新三板上市。
可还不如不上。2017年7月14日,因无法如期披露年度报告,深装总的新三板也走到了尽头,被终止挂牌。为什么无法披露,自然是内部已经打起了乱仗。
随着志高空调业绩“暴雷”,资金紧张的李兴浩与另一股东陷入一场长达三年的,因借款及股权代持等引发的诉讼纠纷。
深装总因此一蹶不振,内部发不出工资,数百名员工离职。这还只是李兴浩,涉足多元化失败的一个缩影。
2002年5月,李兴浩语出惊人道“外国可以做民营银行,为什么中国不行?”六个月后,志高就以民间资本身份,豪掷1亿元参与成立民营南华银行。
他觉得志高每月“赊数”给上游供应商、下游经销商约3亿,三年内100%按时回笼,与银行贷款原理一样。甚至,在南华银行等待批复期间,又传来了志高以38.5%控股广东粤广数字多媒体公司;还与广州银达担保等6家股东,共同成立了佛山首家专业性担保公司——银达担保投资公司。
大手笔背后,李兴浩非常“天马行空”:接到一个电话、参加一次会议就决定投资。
就这样,从电器、信息、科教,到金融、医药、物流等多个领域,志高身影无处不在。
2013年志高研发仅为8500万元,占销售额不到1%。志高因此耽误了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,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。而市场上拼核心能力、拼技术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,志高最终一败涂地。
比如,核心的压缩机零件,志高一直从日本三菱采购,而美的不仅有自己的压缩机生产厂,且与东芝、三洋联合开发变频芯片技术,格力则早在2004就收购了凌达压缩机厂。
李兴浩的管理,也曾被人诟病。性子急躁的他,不喜欢条条框框,一位公司元老曾建议企业应更制度化,他却大手一挥,“
在很多场合,李兴浩提到志高最大的风险可能就是自己,“要搞科学决策,主要应靠团队、靠制度”。“我连短信息都不会发,怎么造空调也不懂,哪里能懂那么多事情”。但他转头又不无得意地说,“180位中层干部全部直线向我汇报。”
他选拔合适人才的标准,是忠诚大于优秀。他曾提到让一家工厂半年由亏转盈的秘诀,只是让管理者忠于自己。
李兴浩认定,企业家不过是做人、做事、做资源整合,也是他常说的“把复杂变简单”,但他显然是把很多事情想得太简单了,以至于,他可能是最后一个知道志高内部早已千疮百孔的人。2019年5月,志高空调执行总裁张平曾几乎哽咽地反思:内部组织混乱,办事假大空;管理团队牟取私利,销售政策随意变更;项目投资过于草率、用人机制、激励机制不到位……